(1)中国旅游市场分析 在疫情前,从2011-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回落明显。2021年回升至32.46亿人次,同比增长12.75%。 图表1 2015-2021年国内旅游人次及收入情况(单位:亿人次、亿元)
剔除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正逐年提升,2011年度国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仅为3.96%,到2019年国内旅游收入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78%,旅游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表2 2011-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单位:%)
2020年文化休闲日益成为人民生活刚需。文化消费逐渐日常化,夜间文化消费也持续发力。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下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居民文化消费日常化趋势显著,周末文化休闲消费占比达60.03%,而节假日文化休闲消费仅占9.82%。周末夜间文化消费占周末全天的40%。未来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依然旺盛,文化消费支出预计持续增长。数据显示,62.44%的受访者表示将增加本地文化体验,61.54%的受访者表示将增加异地旅游中的文化体验,57.64%的受访者表示将增加文化消费支出。本地休闲以商圈为主,异地体验关注文艺文化。 2020年随着疫情防控不断好转,旅游业复工复产按序推进,循序开放30%、50%和75%景区最大承载量。疫情发生以来,旅游市场井然有序,没有出现旅游市场复苏加速疫情传播的现象。《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2020年,旅游经济运行季度综合指数分别为68.95、75.69、78.47和85.32,同比下降但环比稳步回升。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跨过荣枯线进入104.06点的“弱景气”区间。2020年旅游企业家信心指数逐季上扬,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为56.83、68.33、73.68和81.06,始终处于荣枯线上方,成为疫情防控成效的晴雨表。2021年企业家信心加速恢复到2019年水平。旅游市场有序复苏是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长白山宝马古城项目前景分析预测 古城遗址作为历史的重要载体,属于有形的文化遗产,其本身属于物化的历史文化。因为探古求知一直都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古城遗址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成为主要的旅游资源,进而满足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相关资料显示,超过70%的入境旅游者都是为了探索古城遗址,尤其是古城遗址大省,如陕西兵马俑、河南少林寺、北京故宫等。在国内,超过50%的旅客希望可以前往古城遗址所在的区域旅游。所以,针对古城遗址进行旅游方面的开发,可以满足对旅游内容的丰富要求。 古城遗址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单一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古城遗址保护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也无法满足日常的古城遗址保护的要求,这样就会影响古城遗址软硬件的更新。很多古城遗址因为缺少经费来维修与保护,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危害。旅游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古城遗址保护维修经费的一种缓解方式。观赏性的旅游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可以满足对文物的保护,避免文物的损耗。既然古城遗址能够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率,那么旅游景区也可以直接将收入的一部分提取出来,用来保护区域内的古城遗址。无论是对国家而言,还是对于集体而言,这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古城遗址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抢救。 项目区位于长白山历史、文化、生态轴线上,区域内有正在挖掘的金代兴国灵应王庙遗址,区域内山势和缓,头道白河流经该区域,水资源充沛,丰水期水面宽30余米。森林覆盖率高,南北两侧植被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 长白山近几年旅游发展迅速,旅游谱系逐步完整,从2021年1月~7月,长白山景区共接待游客66.8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91.7%;全域旅游接待游客113.6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91.2%;全域旅游收入9.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74.2%。2021年全年,长白山景区共接待游客95.1万人次,同比增长33.4%。北景区基础设施完善,二道白河成为最为宜居宜游小镇。宝马城所在的原二道白河镇是长白山地区的边陲城镇,早在唐代及辽金时期就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长白山宝马城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相接,地处长白山北坡脚下。宝马古城原名兴州城,是渤海时期建成的,辽金沿用的本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现状村口的地方曾经是唐代的驿站,后演变为城池。在密林中宝马城的地方逐渐形成村庄,取名为“宝马村”。 长白山及宝马古城的历史遗迹保护与发展,如何做到留存历史、注入创新理念,从而激活文化、带动经济增长,是实现宝马古城再生的关键之举。通过宝马城形象的树立,以及下一步深入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对宝马古城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能够有助于深入了解长白山以及长白山脚下宝马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宝马古城文化得以再生,并传承发扬下去,前景非常广阔。
|